使用者介面設計課程導覽

專案的起手式

在我們面對開發時,我們通常會先確認需求,要如何訪談到真實的需求,我們需要一連串的方法,去探討何謂是我們的使用者,在面對客戶時,常常要用客戶聽得懂的語言跟客戶溝通。介面要怎麼設計,什麼是使用者體驗,當你接手一個專案時,要怎麼開始這些流程

我們先從產品開始講起,產品設計 != 工業產品設計

這邊指的是數位產品設計,關於應用程式或是網站 設計最大的誤解: 產品設計在於美學上全部。但這邊的產品設計包括了使用者,系統,商業目標等等 簡而言之,產品設計旨在為問題提供解決方案,這是成功創建產品的首要規則。

產品設計是要設計哪類型的產品

狹義:產品設計是指設計人員根據特定市場需求為用戶創建、開發和提供解決方案的流程。

廣義:指從概念到實現的過程,旨在創造出符合使用者需求並具有商業價值的產品。這涉及到多個方面,包括使用者研究、設計策略、產品開發和測試。

產品設計的目標

目標是在使用者需求、技術可行性和商業目標之間找到平衡點,以創造出具有優秀使用者體驗的產品。
下面解釋這三個要素的重要性:

  1. 使用者需求:了解並滿足目標用戶的需求是產品設計的核心。透過使用者研究、人as人設計和用戶測試等方法,設計師能夠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、目標和痛點。將使用者需求納入產品設計過程中,可以確保產品具有直觀、易用且有價值的功能。
  2. 技術可行性:除了滿足使用者需求,產品設計必須考慮技術可行性。這包括確定適用的技術平台、可用的資源和開發時間等。設計師需要了解開發團隊的技術能力和限制,以確保產品的設計與實際開發相符合,並能夠有效地實施。
  3. 商業目標:產品設計也必須與商業目標相結合,以確保產品的成功。這包括市場定位、競爭分析、商業模式等方面的考慮。設計師需要理解產品所在的市場環境和競爭壓力,並設計產品以符合公司的商業策略和目標,包括增加收入、提高市場份額或改善品牌形象等。

綜合考慮使用者需求、技術可行性和商業目標,產品設計可以通過創新、人性化的設計解決方案來提供優秀的使用者體驗。這種平衡有助於創建成功的產品,滿足用戶期望並實現商業目標。

產品設計常用的框架跟方法

有哪些框架

  1. Design Thinking(設計思考): 這個框架強調同理心、問題定義、創意解決方案、原型製作和測試。設計思考提供了一個重複迭代的過程,以解決用戶真正關心的問題。
  2. Jobs to be Done(註一): 這個框架幫助設計者從用戶需要完成的「工作」或任務來思考產品設計。
  3. Lean Startup(精實創業): 這是一個快速原型和迭代的方法,主要是用最少的資源來測試和驗證產品假設。
  4. Agile Development(敏捷開發): 在產品開發過程中,敏捷方法強調快速和靈活的反應變化。

有哪些方法

  1. Persona(人物角色): 創建用戶角色,以便更好地理解目標用戶。
  2. User Flow(用戶流程): 繪製用戶通過產品以完成特定任務的步驟。
  3. Wireframing(線框圖): 創建產品或界面的基本框架。
  4. Prototyping(原型製作): 製作可以交互的產品原型。
  5. A/B Testing(A/B測試): 通過對比不同版本來測試產品性能。
  6. User Interviews(用戶訪談): 通過與用戶的一對一對話來收集質性數據。
  7. Usability Testing(可用性測試): 邀請用戶完成特定任務,同時觀察和記錄他們的行為。
  8. Analytics(分析): 使用數據分析工具來收集用戶行為數據。
  9. Storyboarding(故事板): 利用敘事和視覺元素來表達用戶如何與產品互動。

產品設計的步驟

1. 需求收集和分析

與利害關係者(例如客戶、使用者)合作,收集和理解產品的需求和目標。這可能包括需求工作坊、用戶故事編寫和功能訪談等活動。

2. 產品規劃和策略

根據需求和市場分析,制定產品的整體策略和規劃。確定產品的核心功能、定位和價值主張等。

3. 用戶體驗設計

基於需求和產品策略,進行用戶體驗(UX)設計。這包括創建用戶流程、設計信息架構、製作原型等。重點是提供直觀和易用的用戶界面。

4. 技術設計和開發架構

進行技術設計和軟體架構規劃。確定系統組件、數據庫結構、API集成等。

5. 原型開發和測試

根據用戶體驗設計,開發低保真或高保真原型。這些原型用於驗證和測試設計的有效性,以及收集用戶反饋。

6. 開發和測試

產品開發,包含開發和測試產品,建立反饋機制,迭代優化。

7. 產品發佈與推廣

產品上線、推廣和行銷等過程,並建立有效的產品維護和管理的體系。

5 Elements of UX
用戶體驗的5層架構

戶體驗的五層模型由Jesse James Garrett在《用戶體驗要素》[1]里提出,他認為用戶體驗包含五個要素,可以用五層模型來體現,包括表現層、框架層、結構層、範圍層、戰略層。

  戰略層

主要包括用戶需求和產品目標。好的產品首先要有自己的戰略定位,由於個人屬性的千差萬別,想要用戶體驗良好,一定是基於某類固定需求的目標用戶群體展開的,任何產品都不能覆蓋到用戶的方方面面。因此首先在進行戰略定位的時候,要問自己、團隊、企業幾個基本的問題。

  • 面向的用戶是誰?
  • 解決的痛點是什麼?
  • 憑什麼是我們?
  • 擁有什麼樣的資源促成事情完成?

  範圍層

戰略層根據用戶需求提出了產品目標,範圍層則是根據產品目標提產品需求:對內容和功能做取捨和排期。需要建立哪些功能,這些功能又需要哪些內容,這些內容又需要哪些功能來支撐。功能的取捨主要考慮行業,受眾人群和競品,以及公司的資源。

  結構層

主要包括交互設計信息架構。設計用戶通過怎樣的流程、產品各功能之間的數據及邏輯。

  • 交互設計:產品功能通過怎樣的流程行進、如何讓產品易用
  • 信息架構:以內容為主的網站上,信息架構主要的工作是設計組織分類和導航的機構,讓用戶可以高效瀏覽。後來也指產品的底層數據結構。

  框架層

主要包括界面設計、導航設計、信息設計。每個頁面具體的界面設計,要考慮有哪些控制項,哪些哪些圖標文字信息等。

  • 界面設計。界面最基本的性能是具有功能性與使用性,通過界面設計,讓用戶明白功能操作,並將作品本身的信息更加順暢的傳遞給使用者。
  • 導航設計。引導用戶去哪裡。
  • 信息設計。傳達想法給用戶。

  表現層

使用多種感知方式,包括聽覺、視覺,保證對比和一致性,比如視覺元素的大小和顏色,做好配色和排版。

 

關鍵的設計雖然很小但一旦設計出錯,就會失去用戶。如:按下按鈕時的“滴答“聲似乎無關緊要,但如果這個聲音覺得你是否喝到了咖啡,那麼它就變得關鍵。即時你從來沒有意識到是這個按鈕的失敗設計給你帶來了麻煩,你不妨想想,用戶在使用你產品時有時能啟用,有時沒有啟用,雖然用戶不知道原因,但其實是產品由於按鈕不能發聲,沒有給用戶正向反饋,而降低使用成功率,你很快就會失去一個顧客。

正確的產品形態絕不是由“功能”所決定的,而是應由“用戶自身的心理感受和行為”來決定的,產品設計用戶體驗設計幾乎是重合的。

用戶體驗五要素是環環相扣的,不應該因為時間、金錢或人員所限為藉口不去做最低層的戰略層、範圍層、結構層等。如果你忽略了某幾層的,很可能陷入惡性迴圈。如:你不可以只重視感知層,而忽框架層和結構層,這樣的設計是無意義的;你也不可以忽略感知層的重要性,不好的感知層會削弱聰明的框架層和結構層。

Figma 基本功能學習

有關更多Figma 學習,請到以下網站
https://help.figma.com/hc/en-us

(註一)
JTBD 理論的核心觀點是:消費者購買產品或服務,不是因為產品本身,而是因為他們需要「僱用」(hire)這個產品來完成某項特定的「工作」(job)。這裡的「工作」指的是使用者在特定情境下,想要實現的進步或解決的問題,它包含了功能性、情感性和社會性的面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