初探使用者:什麼是人物誌 (Persona)?
-
什麼是人物誌 (Persona)?
-
人物誌(Persona)是一個半虛構的角色,用來代表你的目標客群。它雖然是虛構的,但其特徵是基於真實的數據和研究而來。
-
它不是簡單的人口統計資料(如:25-35歲女性),而是更深入地描繪出一個具體、生動的人物形象,包含他們的生活方式、動機、挑戰與需求。
-
比喻: 人物誌就像是你在為你的產品或服務,創造一個「理想的顧客樣板」。
-
-
為什麼人物誌很重要?
-
對內:建立團隊共識
-
讓整個團隊(包含設計、開發、行銷人員)對目標使用者有共同的理解與想像,避免因主觀臆測而導致決策分歧。
-
幫助團隊在討論時能聚焦,並以使用者為中心思考。
-
-
對外:降低失敗風險
-
透過深入了解使用者的需求與痛點,可以設計出更貼近市場需求的產品,降低產品失敗的風險。
-
提升行銷的精準度,將資源集中在最有價值的客群上。
-
-
-
User Persona vs. Buyer Persona
-
使用者人物誌 (User Persona): 關注「已經在使用」產品或服務的用戶,著重於優化產品的使用體驗,確保產品能滿足實際需求。
-
購買者人物誌 (Buyer Persona): 關注「考慮購買」產品的潛在消費者,著重於挖掘其購買動機與消費習慣,常用於行銷與銷售策略。
-
主要聚焦在 User Persona 的建立。
-
建立人物誌的基礎:使用者研究
-
使用者研究的必要性
-
使用者研究是為了探索「未知」,發掘連使用者自己都可能沒察覺到的內心想法。
-
避免閉門造車,陷入主觀的開發思維。
-
-
常見的研究方法
-
質化研究 (Qualitative Research): 探索人們的想法與觀點,了解「為什麼」
-
一對一訪談: 透過半結構式的提問,深入了解使用者的經驗、動機與痛點。
-
實地觀察 (Ethnographic Research): 實際觀察使用者在真實環境中的行為。
-
-
量化研究 (Quantitative Research): 收集可量化的數據,了解「多少」或「什麼」。
-
問卷調查: 大規模收集使用者的意見與偏好。
-
數據分析: 分析網站流量、App使用數據等,了解使用者行為。
-
-
-
如何選擇研究方法?
-
取決於你的研究目的與資源。在專案初期,通常會以質化研究來探索需求;在後期則會用量化研究來驗證假設。
-
讓 Persona 活起來:應用與驗證
-
Persona 的應用
-
產品設計: 幫助設計師決定功能優先級、介面流程與互動方式。
-
行銷策略: 協助行銷人員撰寫更貼近人心的文案、選擇適合的廣告投放管道。
-
內容創作: 指導團隊創作能引起目標客群共鳴的內容。
-
-
驗證與迭代
-
Persona 不是一次性的文件,需要隨著市場變化和更多的使用者回饋來定期檢視與更新。
-
可以透過後續的訪談或可用性測試來驗證 Persona 的準確性。
-
提醒: 避免過於理想化,要讓人物誌保持真實且接地氣。
-
動手打造你的第一個 Persona
-
Persona 的核心組成要素
-
基本資料 (Demographics): 姓名、照片、年齡、性別、職業、居住地等。
-
背景故事 (Background): 描述角色的個人生活與工作情境,讓人物誌更立體。
-
目標與動機 (Goals & Motivations): 他想透過你的產品/服務達成什麼?背後的動機是什麼?
-
挑戰與痛點 (Challenges & Frustrations): 他在達成目標的過程中遇到了什麼困難?
-
行為與習慣 (Behaviors): 他在日常生活中是如何行動的?
-
真實引言 (Real Quotes): 引用訪談中使用者說過的話,能讓人物誌更真實。
-
延伸閱讀
https://www.nngroup.com/articles/persona-scope/
https://www.nngroup.com/articles/personas-study-guide/